白族茶道
趙守植
關于飲茶,白族人民在不同的場合下,有不同的禮儀。通過這些禮儀,不僅體現了白族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熱情、好客、真誠、莊重、樸實、精細的民族精神。白族的茶道,較之其他民族,有自己獨到的特點。
一、回昧無窮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種古老的藝術,起源于公元8世紀唐代南詔國時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白族接待客人,一般都在堂屋。主人在木架鐵鑄火盆上支起三腳架,在茶壺里煨上井水或泉水后,邊與客人寒喧邊開始烹茶。“三道茶”依次而烹,一為苦茶,二為甜茶,三為回味茶,俗稱“一苦二甜三回味”。
第一道“苦茶”。俗稱“雷響茶”,有些地方又被幽默地稱之為“百抖斑鳩茶”。意思是要烤好這種茶,需要在炭火上輕輕抖動一百下,沖入開水后,騰起的氣浪聲酷似斑鳩在刺蓬里振翅的撲嚕嚕聲響。待水泡氣浪欲平,再加沸水注滿罐,烘泡片刻,再倒人小茶盅內約三分之一盅,再加開水三分之一(切忌倒滿,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即由主人用雙手恭恭敬敬地獻到客人手中品嘗。茶水呈琥珀色,濃香撲鼻,主客細啜細飲,親密無間。
稍許,主人便接著獻上第二道茶——“甜茶”。“甜茶”是“三道茶”中的主茶,其制作方法也很講究,主要將本地特產的核桃仁削成薄片,將白族名特食品用牛奶做成的乳扇切成細絲,外加爆米花、紅糖放入小碗中,沖入滾燙的茶水,取根竹筷攪拌均勻后,將竹筷橫放在茶碗上獻給客人。此茶楊升庵曾有“酥花乳線浮徐杯”的描述。品著“三道茶”那茶的濃釅,核桃的馨香,乳扇的酥軟,紅糖的甘甜,讓周身仿佛是浸泡在一派香甜的蜜汁中,陶醉不已。至于碗上這根筷子的含意:一是客人可以用來邊喝邊扒吃茶的輔料;二是告訴客人今后要相互往來,以團結友情為重,不然像橫跨在這碗上的筷子,獨木橋難行。
當主客之間增加了了解,加深了情意,相互傾談一陣之后,主人便獻上第三道茶——“回味茶”。“回味茶”以蜂蜜為主,外加花椒,松子、生姜、桂皮等。有的人家還以松子仁為身,花椒仁為眼,茶葉為翅,做成一只蜜蜂,放在茶水中,栩栩如生。茶香蜜甜,姜辣椒麻,回味無窮。姜辣椒麻,在白語中辣與親,麻與富同意同音,用它來款待客人,含有與客人親親熱熱,祝來賓大富大貴之意。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旅游業的發展,白族人民對“三道茶”不斷加以創新和發展,把茶宴、民族服飾,民族歌舞融為一體,讓客人邊品茶,邊欣賞民族歌舞,使“三道茶”變成了獨具風情的白族歌舞茶會,深受國內外客人的稱贊。
二、人生大禮“喜鬧茶”
白族青年男女在結婚時,總是從客來敬茶開始,婚宴后飲茶而告終。在婚禮中還有“喜鬧茶”和“拜會茶”等有趣的禮儀。
所謂“喜鬧茶”,是在一對新人入洞房以后,男女親朋好友鬧洞房時,仍以茶為主,首先開始“鬧茶”。“鬧茶”時,由新娘親手烤茶,由新郎新娘雙雙四手共端茶盤,向客人逐一獻茶,客人隨即吟詩作對,或講幾句祝愿他們幸福美好的吉利話語后,將茶一飲而盡。獻茶的托盤,多為木制的漆托盤,黑底紅框、金邊,盤心畫一朵山茶、一朵牡丹或一大紅雙喜字,再題上一兩句關于茶的詩詞,顯得十分典雅,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當所有在場的人飲完茶后,新郎新娘又雙雙端著空盤去收茶杯。這時,客人可隨意出題目,叫一對新人猜有趣的謎語或表演各種滑稽的文藝節目。等謎語猜對了,演完了才還茶杯。所以,白族青年婚禮上的“鬧茶”,不僅是茶與文化,茶與文藝相結合的一種極其熱鬧的場面,而且也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情詩。
“拜會茶”,是白族青年男女婚后,新娘拜見公婆和夫君的一種禮儀。于婚后的第二天清早,新娘親手烤制出講究的雷響茶后,斟兩杯放于托盤一側,另一側放兩雙親手縫制的布鞋,恭恭敬敬地端到堂屋獻給公婆。公婆飲完香茶并接收新鞋以后,在茶盤內放上用紅紙包著的錢和首飾送給新娘。接著,新娘又用同樣的禮節,托著一杯香茶和一雙親手做的布鞋,獻給新郎,此鞋名日“會夫鞋”,做法極為講究,千針萬線中體現了新娘的精明能干。新郎將茶飲后,也在托盤內放玉簪或金銀頭飾回贈新娘。至此,白族青年的婚禮在男方家的全部禮儀才算結束。
三、恭敬虔誠“進貢(供)茶”
自古以來,大理氣候溫和濕潤,適宜于茶樹生長,大理地區種茶有悠久的歷史。據《大理府志》載:“點蒼山有茶樹,高丈余。”至今,在旅游勝地感通寺庭院內生長特好的五株大茶樹,就是唐宋年代栽培的貢茶。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l382年)感通寺主持無極禪師進京朝覲,向皇宮敬獻了大理馬和龍女花,一并獻上感通寺自產的好茶,明太祖朱元璋品飲后,贊口不絕,并賜名為“敬貢佳茶”,使感通寺一時名傳內外。
關于感通茶,《感通寺寒泉亭記》中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點蒼山末有蕩山,蕩山中立者曰感通寺,禪師印光住錫處也。寺旁有泉,清冽可飲。泉之旁樹茶一棵,計其初植時不下百年物也。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寺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茶之氣味則馥馥襲人,雋永之余趣矣。”
在民間,上墳祭祖,喜慶節日,都要在堂屋里或本主廟中設“進供茶”。“進供茶”的烹制十分認真,先用灶灰或蒿草將所有茶具擦洗干凈,再按“雷響茶”的烹制法烹好后,一一倒入茶杯內,每杯入量不得超過茶杯的三分之一原汁,不加任何輔料和開水,然后舉杯齊眉,恭恭敬敬放到供堂,一般與酒、果品、食品一齊上供。供完后,將茶和酒分別灑潑于地,以寄托對當地保護神本主和祖先的崇敬。
四、除病驅邪“回靈茶”
大理白族人民,每逢送葬歸來時,主人都要首先備下一種紅糖、生姜、紫蘇、薄荷、茶葉煮制的“回靈茶”,專供送葬回來者飲用。據說,喝了這種茶是為了“驅邪”,實際上從該茶的所含成分來看,是一種預防感冒、中暑、風寒等疾病的大鍋藥。但它卻作為一種民族風俗,形成了白族民間不可缺少的飲茶方式。這種飲茶方式,所謂“驅邪”,除含有一定成分的封建迷信之外,還具有感謝一天辛苦的送葬者,為送葬者消除疲勞,預防疾病之意。
五、茶花聯姻“花香茶”
大理素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的美譽,不論城鎮居民還是農家庭院,大家都喜好培蘭植桂,種竹養花,每年的農歷二月十四日,各地都舉行“花朝節”,讓茶與花互相聯姻,形成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很多人家早在節日之前就作好準備,把雛菊、緬桂花、桂花、梔子花、茉莉花、槐花、糯米花等花瓣或葉子采摘下來,分別與茶混合在一起,密封數日后取出來,用潔凈的井水或泉水燒開后,沖泡茶喝。此茶名日“花香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濃烈的異香,一口下肚,沁人心扉。大家邊賞花,邊品茶,有的還吟詩作賦。歡歌曼舞,真是茶香花香庭院香,花美人美情韻美。
總之,白族飲茶不僅色味俱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俗,同時也是一種極好的精神享受,在我國各民族的茶道中獨樹一幟,別具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