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與下關沱茶

                                                   

                                                          羅乃炘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評選活動中,大理從全國600多個地級以下的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十個“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之一。大理的魅力在于:地處滇西要沖,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匯,在商貿通道上構成了交叉型和雙邊型的商業文化,使大理成為中原、東南亞、南亞、西亞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為了“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僅區位優勢明顯,更有獨特的氣候條件,享譽中外下關沱茶就產于終年積雪的蒼山之麓,碧波蕩漾的洱海之濱。這里常年清風吹拂,泉水甘冽,有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制茶葉的理想環境。 
  一、茶馬古道的內涵和外延 
  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重要通道,穿行于今滇、藏、川橫斷山脈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的一條古代商道。它是中國藏區連接祖國內地并外延至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紐帶,是中國西南各族自古以來交往、融合的走廊。 
  茶馬古道以文化為其獨特個性在亞洲文明的傳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朝樊綽寫的《蠻書》,其中卷7“云南管內物產”條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唐代南詔國二都督、十賧以外的七節度之一,銀生城即現在的云南省景東,轄區包括現今的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一帶。“蒙舍”是南詔國發祥地,在今云南巍山、南澗一帶。由此可見,早在1 200多年前,思茅、西雙版納的茶葉已運銷到大理。 
  茶馬古道運行范圍在國內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至廣西、貴州等省,而國外則直接到達印度、越南、老撾、泰國,進一步還涉及到南亞、西南亞、東南亞的另一些國家。 
  茶馬古道的線路以現今西雙版納勐臘、勐海以及原思茅的普洱、瀾滄等產地為中心地擴散開來,向西北行走,經過景谷、鎮沅、景東、南澗、巍山、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麗江、中甸、德欽、左貢、幫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達、拉薩,可以從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也可以從現今的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達尼泊爾、印度。 
  二、茶馬古道來源于茶馬互市 
  早在唐代,唐與吐蕃便開始了茶馬互市,到了宋代進一步發展,明代達到了繁榮。茶馬互市在很長一段歷史上是西藏同內地經濟交流的最基本的內容,成為聯系西藏同內地的重要紐帶,也是茶馬古道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南宋李石《續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宋朝推行“以茶治邊”的政策,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l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馬司,并在云南北勝(今永勝縣)設茶馬司,規定以茶葉交換西蕃的馬匹。元代在永寧(今寧蒗縣)又開設茶馬市場。清劉健《聞夜錄》稱,順治十八年(公元l661年)3月在北勝州與藏人互市茶馬,當年經大理入藏茶葉3萬擔??滴跛哪?公元l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縣設立茶馬市場。清朝前期是普洱茶的興盛時期。據檀萃《滇海虞衡志》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肅的部分地區也有居住。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常以奶肉糌粑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主要靠茶葉來補充,茶成了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別大。正如藏族古諺語所說:“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把此話翻譯成漢語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區不產茶,內地民間和軍隊所需要的騾馬又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便應運而生。茶馬古道是一條以運茶為主的商貿通道,當然,不只是茶葉,來自川、滇的糖、布、線、粉絲等生活日用品,也隨著馬幫從橫斷山脈延綿皺褶中進入了青藏高原,而來自康藏地區及周邊的馬匹、皮毛、藏金、藏紅花、麝香、貝母、鹿茸、蟲草等也隨著這條路,流散到滇、川等地。云南邊銷茶也因主要供應康藏地區兄弟民族飲用而得名,“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發揮著作用,開辟和完善了一條運送茶葉(也包括其他物資)的通道——茶馬古道,也是茶馬古道自唐代至民國一段歷史內得到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三、大理位于茶馬古道的中心 
  茶馬古道在云南境內約兩千公里,幾乎貫穿整個云南省,完全靠馬幫一步一步的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艱險,單程一趟也需要三四個月,古道之難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處滇西中部,自古以來都是滇西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葉集散地,早在唐代南詔國,西雙版納、思茅的茶葉就已運銷大理。自清末民初起,下關一躍而成為西南最大的茶葉交易集散地、生產和加工地,云南主產茶區(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等地)茶葉被源源不斷地運往下關加工銷售。據譚方之《滇茶藏銷》統計,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萬擔:“茶為藏人所好,以積沿成習,故每年于冬春兩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曠野,為滇茶不遠萬里而來。是以緊茶一物,不僅為一種商品,可稱滇藏間經濟上之重要聯系,抑且涉有政治聯系意義。既藏人之對于茶也,非如內地之為一種嗜品或為逸興物,而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薩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麗江轉思海,越叢山,過萬水,歷數月絡繹不斷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馬古道所說的馬,最早作為運輸工具在古道上顯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為一種與茶葉交易的商品——茶馬互市具有另一種價值。馬匹在茶馬古道中意義重大,為此馬匹在茶馬古道沿途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騾馬市場。最早記載騾馬交易在南詔時期的三月街進行,騾馬市場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明代李元陽《云南通志》中寫道:“三月十五日在點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年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徐霞客游記》則記載了集市的盛況:“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大理馬在很早以前就名揚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戰馬多來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載:“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則稱贊大理馬:“馬之良者,不必西北。”認為大理馬可以和西北馬相媲美。 
  此外,還有洱源的漁潭會、鶴慶松桂騾馬大會和麗江騾馬交易會,每年都定期舉行,一直沿襲至今。 
  四、下關沱茶的創制和發展 
  下關沱茶屬普洱緊壓茶類,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圓面包,其外觀精巧,曲線玲瓏。其加工演變過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團茶”和清代的“女兒茶”,l902年由下關“永昌祥”商號成功定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追溯下關沱茶的起源,可以從史料記載中窺見一斑。明代謝肇制《滇略》卷3中有“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有普洱團茶的生產了。清代阮?!镀斩栌洝份d:“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清人張泓《滇南新語》亦說:“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皆夷女采制,貨銀以積為妝資,故名。”從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兒茶的各種特征:①鮮葉采摘時問(雨前)。②重量(四兩重,約合l 25克)。③形狀(團茶)。④制作時的散茶用料(芽茶,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⑤名稱的由來(少女將這種自己采制的高檔普洱茶賣出后,積攢私房錢,用作購買出嫁時的嫁妝)。由此可見,到了清代則更具有下關沱茶的加工雛形了。 
  與下關沱茶最為接近的是“月餅形”團茶,此茶由景谷縣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運銷到下關后并且在下關制作,又稱“景關茶”。“永昌祥”下關茶廠在原有形狀上加以改進,既吸取了“月餅形”團茶的小巧和便于運輸,又可以防止團茶因厚而內部霉變,以及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發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小碗臼形下關沱茶,它的最大設計特點是:能使團茶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地增大表面積。如此精巧的設計,既保證緊壓團茶良好的透氣性,防止團茶因厚而內生霉變,又增大了團茶凹凸面與空氣的接觸。能有效地促進其緩慢地有氧自然發酵過程,對生料普洱團茶的后發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長期貯藏,歷久彌珍。這一經典的創新設計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傳統,又啟迪未來,對往后的云南沱茶蜚聲海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 
  下關沱茶的創始人為大理喜洲“四大商幫”之首的嚴子珍(鎮圭)。他于1902年與江西商人彭永昌、喜洲城北村商人楊鴻春合資創立了“永昌祥”商號,在國內主要做滇藏、滇川貿易,在國外主要做滇緬、滇印貿易。其經營方針是:滇茶銷川藏,川絲銷緬,緬棉銷滇,滇藏藥銷川,主要靠長途販運,調劑余缺獲利。 
  永昌祥下關沱茶一經問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打開銷路,其他商家見沱茶厚利可圖,紛紛投資經營,下關一時成了眾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戰場。在抗戰結束前,下關有l8家茶廠,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復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號開辦的茶廠規模較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昌祥在商戰中穩扎穩打,力挫群雄。該號的“松鶴牌”沱茶不僅非常重視質量,而且促銷、防偽方式新穎。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標有商標的金黃色絲帶的沱茶。顧客每積足10根絲帶,便可到經銷店換取一斤茶葉。 
  在四川,“松鶴牌”下關沱茶備受推崇。據陳邦賢《自勉齋隨筆》記載:“在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最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續云南通志長編》記載:“全川人士,盛稱永昌祥下關沱茶,村鎮茶肆,亦以其名標榜。”沱茶產于下關卻在四川出名,純屬有緣。在川、滇方言俗語中,人們習慣將團塊狀的固形物稱為“坨”。起初,永昌祥下關茶廠生產的普洱緊壓茶主要有主銷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流域的“碗臼形”和銷往康藏的“帶柄心臟形”兩種規格。以銷區定名,前者稱為“敘府莊茶”,后者稱“緊茶”。由于下關“敘府莊茶”銷川后,經沱江水沖泡,色、香、味俱佳,當地人為了表達對此茶的珍愛,遂將“沱江水”與“下關茶”進行文化聯系,雅稱之為——“沱茶”。“坨”與沱”一字之改,使人們在品嘗下關沱茶很自然的聯想到下關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長。時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關沱茶的主銷區,當地愛茶者仍對其情有獨鐘,無不與茶文化的傳承有關。 
  除產品質量過硬外,永昌祥在經營中十分注重誠信,一諾千金。特別是與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諾,一年半載中不立字據卻從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贏得了尊重。 
  下關茶廠前身為“康藏茶廠”,1950年正式定名“云南省下關茶廠”,1955年“永昌祥”、“復春和”、“茂恒”等商號的茶廠被并入下關茶廠。如今下關茶廠在繼承和發展“永昌祥”下關茶廠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對選料、拼配、壓制、包裝等各個環節進行改進,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保持沱茶傳統色、香、味、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相繼開發研制出下關沱茶系列產品,花色品種齊全?;旧蠈崿F了專業化、規?;?、集約化生產,經濟效益顯著。目前,下關茶廠主要使用“松鶴”、“寶焰”、“南詔”、“感通”、“三道”等注冊商標生產多種精制茶。其中尤以傳統的“松鶴”牌沱茶,“寶焰牌”緊茶,“南詔牌”七子餅茶,在廣大消費者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誠度。 
  五、下關沱茶對減肥降脂有特效 
  近年來,國內外對下關沱茶的保健功能進行了研究,并通過臨床試驗,驗證了下關沱茶在減肥降脂方面的神奇效果。 
  昆明醫學院附一院內科心血管組臨床使用云南下關沱茶55例與使用療效較好的降脂藥物安妥明治療的31例對比,沱茶的療效高于安妥明且無副作用。 
  1987年10月17日,《香港時報》和《歐洲時報》同時報道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云南沱茶研究報告:法國國立健康醫學研究所進行的臨床試驗表明,中國的云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兩個月血脂下降了22%。法國奧爾賽營養生理研究所呂冬教授研究表明:“云南沱茶中有數種不詳物質,可溶于水,有促進新陳代謝,平衡和節制膽固醇的奇效。” 
  法國巴黎圣安東尼醫學院臨床教學主任艾米爾·卡羅比醫生研究證明,常飲云南沱茶有減輕體重,降低人體中類脂化合物、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含量的作用,對降低人體血尿酸比例也起一定作用。凡飲用云南沱茶的40%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對年齡在14至50歲的病例效果更顯著。法國亨利·芒朵醫院和另一個醫院證明,云南沱茶對減重有幫助,對脂肪代謝作用明顯。那些一個月每日喝三碗茶水的人,其血脂的含量下降了13%,它能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降低。 
  六、結語 
  下關沱茶是1902年創制于茶馬古道要沖——大理下關的一個傳統名牌產品,由于其特殊的加工工藝和茶葉品質,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為下關沱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產加工條件,使其外形獨特,滋味醇厚回甘,問世后歷百年不衰,享譽海內外。曾3次榮獲得云南省優質產品稱號;3次榮獲食品金獎;2002年取得國家質監總局頒發的國家原產地產品注冊證,是目前云南省茶葉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其產品銷往國內l7個省區和港澳臺地區,外銷歐美、日本諸國。產品不僅是天然保健飲料,還具有醫療效用,有減肥茶、美容茶、益壽茶之美稱。(本文作者為“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A级毛片误无码免费真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