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百年經典——下關沱茶


                                                           張錫祿 

  下關沱茶是我國云南的名牌之一。在國內,尤其是四川、西藏,提起下關沱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下關沱茶三次榮獲國家銀獎和“世界食品金冠獎”、被評為“中國茶葉名牌”,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地區,并出口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 
  一種名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發展有著長期的歷史文化的底蘊,在邊疆民族地區,有民族文化的底蘊。在大理,是白族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的一種智慧的結晶。 
  一、沱茶是漢字記白族語,意為用模型加工出來的茶 
  現在,沱茶很有名氣,但為什么叫“沱茶”解釋不清楚。有一種流行解釋是什么“沱江的水泡大理的茶”,因此稱為沱茶。對此,我卻有著另一種不同的解釋。 
  我家是大理喜洲白族人。民國初年來到下關開茶廠。后來,廠設在仁(人)民街下段。廠名叫“元春茂”。我家以生產沱茶為主。沱茶,我們白族人稱為“tua zao”,“tua",意為用模具托出來的東西。如,模具托土基,稱“tua tu zuai”。“zao”為茶葉。“tua zao”就是用模具壓出來的茶。它有別于散茶。白族語的“tua”字不好寫,就用漢字。記錄為“砣”,又考慮到,茶葉要用水來沖泡,故雅化為用三點水旁的“沱”字。就寫成了今天“沱茶”二字。一句話,沱茶二字是漢字記錄白族語,用模具壓出的緊壓茶的意思。 
  二、緊壓茶的出現,是順應滇藏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運輸的特殊情況而產生的 
  緊壓茶,即下關沱茶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為了適應長途運輸之需要而出現的。我們知道,散茶服用是比緊茶要方便得多的。那么為什么要花大力氣做緊壓茶呢。 
  這要從下關所處的地理位置來思考。 
  下關從古至今都是滇西的要塞,是交通樞紐。下關,白族語稱之為“耳國”,意為下面的關口。下關一名,因關隘地形取義,又稱為龍尾關。唐·樊綽《蠻書》卷5載:“龍尾城,閣邏鳳所筑,縈抱玷蒼南麓數里,城門臨洱水下。河上橋長百余步。過橋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東白巖城路。” 
  元·郭松年《大理行記》載:“河尾橋之西有關焉,北入大理,名龍尾關,即蒙氏所筑也。西扼蒼山,東屬洱水,其高壁危構,巍然猶存。”在唐宋南詔大理時期此地與上關遙遙相對,是扼守大理的重要關隘。故有“六詔雄關”之稱,又是與緬甸、印度交通驛站之一。成為東南亞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門戶。自古以來兩道重要的古道在這里交匯。一條稱蜀身毒道,另一條稱為茶馬古道。 
  蜀身毒道的歷史很長,它的發現比我國西北的絲綢之路還要早得多。西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時就發現這條道早就開通了?,F在學術界稱此道為“川滇印緬古道”,或“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大理下關是其咽喉之地。四川成都至滇池的朱提道(含五尺道)及經成都到臨邛、雅安、西昌、大姚、祥云的靈關道都在大理的下關會合,由下關過永昌,抵緬甸北部,達中亞。 
  博南古道為蜀身毒道的咽喉,朱提道和靈關道的匯合處即今祥云縣,經彌渡、下關、漾濞、永平諸縣(市),西接永昌(保山),全長500多公里。漢元封年間(前110年—l05年)修筑,因其主要路段盤繞永平縣之博南山而得名。 
  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明帝拓修博南古道。有的地段用石板輔砌,直通瀾滄江邊,通過著名的霽虹橋,進入永昌(保山)境內,故又稱永昌道。博南古道為歷史上最早的商道。 
  下關四通八達,是滇西交通樞紐。 
  東路:從大理城出發后,經觀音塘、太和、荷花村、到龍尾城(下關)過西洱河,東行經飛來寺、趙州(今鳳儀)、白塔寺、小哨、石門關、白巖、加買鋪、倚江鋪、清華洞、青海營、高官鋪至云南驛。繼續沿朱提道東行后,經普棚、沙橋、沙卻館(今南華)、呂合、楚雄抵中慶(今昆明)。元代至元年間行巡使郭松年正是從這條路線由中慶到大理的,在他的《大理行記》中對途經州縣的山川風物都有詳細記錄。 
  另一條是自云南驛匯合處向北,經弄棟(今姚安)、永仁江邊渡口,渡金沙江至會理,抵西昌。這兩條都是通往內地及四川的通道。東北路:自大理城向東北行,經挖色、長邑村、雙廊、黃坪、鴨子莊、金江、渡金沙江至永勝。另一條是自下關向偏北行,經石龍、華營、賓居、州城、牛井、力角、熱河、金江、渡金沙江至永勝。這兩條在元代都是通往四川的干道。 
  北路: 自大理城北行、過銀橋、灣橋、喜洲、周城、龍首關(上關)、沙坪、鄧川、右所、三營、牛街、甸南、劍川城、甸頭、三河、達九河(今白漢場)。(這是元世祖忽必烈進攻大理的路線之一,但是是逆行,由北往南行)至此又分三路,一是東行到麗江,轉達四川鹽源。二是北行經龍蟠、中甸、轉到西藏。三是西行經石鼓、巨甸、維西轉抵西藏。 
  西路: 自下關西行,過西洱河,經塘子鋪、平坡、三塊田、金牛屯、漾濞城、跨云龍橋(漾濞江),經太平鋪、打牛坪、勝備江至黃連鋪,經新白土鋪、菖蒲塘、梅花鋪、永平城、曲硐、大花橋、越博南山,經杉陽、大禾鋪,過霽虹橋(瀾滄江),經水寨至永昌,再經蒲縹到騰沖。此條為博南道。 

  另一條自漾濞跨云龍橋后西北行,經沙坡村、沙壩村、天耳井、石門井、過砥柱橋(跨江)至云龍州城寶豐,經上哨、馬鞍山,過飛龍橋(瀾滄江)至橋街,再經水井村、筆峰哨、老窩至六庫、片馬,是通往緬甸又一通道。 
  南路: 自下關南行,經瓦房哨、大倉、巍山城、金頂莊、南澗、阿克塘、新街、石佛、下鼠街至景東及普洱。經普洱進入西雙版納地區。這一條和以下的都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 
  另一條自下關經大倉南行,經甸中、廟街、巍山城、白塔、熱水塘、茶克塘、樂秋、三臺哨、鳳凰山、石箭、公郎、一碗水,過神州渡(瀾滄江)至云縣達臨滄。 
  再一條自下關經巍山城南行,經熱水塘、五方坡、大坪坡、菖蒲塘、平安哨、橄欖墉、南澗、阿克塘、虎街、羅莎塘、牛街、新馬街、下鼠街至景東及景谷等地。 
  以上道路多為山路,或為高山或為深谷,異常艱險,行走極為不便。以人背馬(牛)馱為主,都是茶葉運輸的通道。要走通了,短的10多天,長則三至四個月。散茶是很能難適應的,只有緊茶能防壓、防潮、耐磨、節約空間。一句話能經得住長途馬幫運輸的考驗。 
  什么叫茶馬古道?一般來說,古今用騾馬馱運茶葉為主的多種商品行走的交通路線就稱之為茶馬古道。我國從唐代開始,歷史上有記載的主要有三條。從唐王朝的首都長安通向拉薩的文成公主進藏之路,稱唐蕃古道。從四川省省會成都通往拉薩之路,稱川藏道。從南詔大理國的國都——陽苴咩城即今天的大理通向拉薩等地稱南蕃道,即南詔與吐蕃之間的道,后人又稱滇藏道。 
  滇藏道起于云南茶葉的主產區思茅普洱,向北行到達下關,幾乎所有從產地運來的茶葉在下關都要經過檢選加工后又分路運出。有一部分繼續向北行。經劍川或鶴慶到麗江、中甸運抵西藏、印度等地。這樣的運輸是十分遙遠而艱難的,緊壓茶就是為了適應這種長途運輸而產生的。 
  這是大理白族人民為了長途運輸茶葉的需求的一種發明和貢獻。 
  三、下關在一百年前就是云南乃至全國緊壓型普洱茶生產的重要基地 
  下關自古以來是白族聚居區,遠的不說,在清代后期,下關已發展成為滇西白族商貿重鎮。曾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商號云集于此,熱鬧非凡。在清末至民國年間,在此逐漸形成了“騰沖”、“鶴慶”、“喜洲”三大商幫稱雄的局面。前兩幫后來受了挫折,喜洲幫實力大增。這些商幫,主要是喜洲幫的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家都大都在下關起房建屋,興建茶廠,大做緊壓型普洱茶即沱茶。這些商幫,騰沖幫主要是漢族,鶴慶幫大半是白族,喜洲幫全是白族。其他中小工商戶多數是白族,他們在下關請的做沱茶的技師和工人絕大多數是白族。所以說沱茶是白族的名牌產品。 
  經我們實地調查,現下關鎮的中丞街、龍尾街一帶,從明代以來,上百人家,幾乎家家都是前面開店鋪,后面設工廠。加工各種手工業產品。其中茶葉是大宗產品。清初以后向關外發展,正陽片區即老下關的四方街地區包括啟文街、振興街、正陽街、新文街、朝陽街、子河巷、西大街等交叉地段,是一片商貿經濟區。尤其是啟文街、子河巷一直到黑龍橋東是下關鎮最繁華的市場經濟區。這里從早到晚,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商販雜貨菜蔬齊全。這些地方,有很多的堆店和加工沱茶的工廠。 
  如:西大街東起福慶巷口,西至市農機廠止,是下關西通博南古道的起點站,也是茶馬古道、川滇緬印古道上重要驛站。20世紀20一30年代這里每天有1 000多匹馱馬路過。街上建有騰沖幫的“洪盛祥”、鶴慶商幫“福慶店”等l0多院堆店?,F街的東排已拆除得差不多了,西邊還有石家的一個大院子和其他的五六家小院子。僅此條街就有加工沱茶的工商戶20多家。 

  抗日戰爭以后,今天人民街一帶成了“新市場”。僅此條街上就有加工沱茶大一點的工商戶就有“成昌”、“錫慶祥”、“元春茂”、“復春和”、“鴻興源”等10余家都是白族商幫。 
  當時的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一帶是不加工沱茶的。為此,我問了一些老人。老人們說,那些地方雖然出產茶葉,但是天氣熱,潮濕度大,不利于茶葉的加工和儲存。而下關是有名的風城,空氣流通量大,天氣很干燥,在沒有電器烤干設備的年代,是全云南省最適合加工茶葉的地方。在這里加工的茶葉,只要方法得當,一般不會發霉變質,因而質量有保證。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有文獻名邦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和有較高文化的生產工人日積月累,不斷的總結,不僅創出了名聲,而且贏得了顧客和廣大的市場。百年來下關成了云南乃至全中國沱茶生產最大的基地。沱茶是白族人民向漢、藏各兄弟民族獻上的一份厚禮。它用一團團緊密的一天比一天成熟的普洱茶向世界證明:白族和各兄弟民族,大家永遠緊密的連系在一起,越來越親熱,誰也離不開誰。 
 

A级毛片误无码免费真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