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彌渡


                                                          盛代昌 

  說起茶葉,不能不提起茶馬古道,彌渡地方無論從哪條路走,都是滇西茶馬古道必經之地。由茶葉貿易派生的馬幫、商鋪、古道管理機構、民團、趕馬人所需的產品帶來的手工業用品等的生產、消費應運而生,成了古代不可忽視的與茶有關系的行業。茶馬與古道是古代茶葉貿易的載體,漫漫古道上,活躍著一對對運輸的馬幫。只要聽見山間馬鈴就知道馬幫的到來,茶馬古道也就活了起來。 
  直到如今,人們對茶馬古道上的茶葉貿易情況認識,只限于運輸和買賣,而對古道和茶馬的管理是許多人并不了解的,茶馬古道上的彌渡一段,有著完整的管理、稅收、驛路和市場。在了解茶馬古道時,不能不提起這些必不可少的條件。因為早在唐代,對茶葉的稅收就有明確的規定,即“德宗納戶部郎中趙贊議: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為平常事。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出茶州、縣……十稅具一,自縣風得與四十緡。”(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食貨志》)在茶馬古道從下關到景東,景東到昆明一段驛路上,在驛路管理的定西嶺巡檢司和彌渡巡檢。雖《南詔野史》載在南詔第三代王盛邏皮時,就“設官征商稅”,但在整個南詔史中無茶葉納稅的記載。起于明代,清·姚之骃著的《元明事類鈔》中就明確記載有茶馬和馬啖鹽的文字。如:“洪武年頒降金牌,以定茶馬數月。”同時在《元史》中又說:文宗時詔四川給鹽,云南啖馬。注:亦奚不辟之地,飯收官員給鹽,以每月上寅日啖這,則無病,時云南亂無鹽故于川給之。 
  可以看出前幾代對茶葉稅收、茶馬、馬啖鹽、茶馬司的情況都有記敘,對茶馬和古道的管理都很明確。 
  彌渡古道上,定西嶺巡檢司屬官辦的驛路管理機構,屬土官世襲,專管從定西嶺至南澗一段上的道路安全、收稅、傳遞郵件等事。定西嶺巡檢土官李姓從明洪武年間建立后,至清末已傳土官21代,據明·萬歷《趙州志》記載:這段古道上,定西嶺巡檢司設號兵21名,龍馬唐哨設10名,水槽哨設3名,召集7名,定西嶺鋪10名,腰惠鋪(嘉惠邑)8名,羅摩牙鋪(龍門衙)12名,這條驛路上不包括徭(徭役編制)共有兵丁70名,土官下設巡檢、把事等辦理事務。負責通關安全、收稅等工作。在密祉仁和里村清代重修《李氏墓志》中記載說:始祖李文祥于洪武十七年入滇平南授宣武將軍職,至李顯榮有三子添貴,次子羅由,三子添成都在茶馬古道上任職。長子任鋪司,專事來往公文傳遞;次子羅由任哨頭,專門負責哨路安全;三子添成,任糧頭負責辦糧收取之責。明永樂十二年(公元658年)還有《張敬明碑記》載:陜西長安府三原縣涇陽銅官鄉人張敬明,崇禎八年入彌,貿易三十一載,最后捐資千金在彌渡到祥云古道上修長安橋一座(現二龍橋),山上建長安寺,施茶接濟往來。這里今日可以看出古道上的管理和貿易情況,還有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的《稅務告示碑記》,主要是說:“商貿不從水盆鋪設稅,竟在彌渡鎮南偷漏,而告示將水盆鋪稅卡移至彌渡地方,并告知往來客商”販賣一切貨物需道循舊定章程,交納稅收。據調查,各來客商必須到土司衙門取通關文牒,方可在古道上從商貿易,說明古代在古道上往來貿易必須遵章納稅。從這條古道上運出到西藏到昆明貿易的茶葉也當然不能例外。 
  清朝末年到民國年間,往來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很多,彌渡的馬幫,他們是附托于商號的。如從清末到民國年間最早成裕昌商號,一直都以走大夷方即由中國云南到緬甸孟景,泰國清邁一帶,去時馱辣子、草煙、臘肉,回來馱大山茶。民國時的麗日新、郁盛祥、元興昌號鋪,在民國十二年前后用馬幫馱茶葉走西昌、會理。后繼有元通號、萬興祥、麗日新、郁盛祥四川敘府莊,富春恒。駐彌渡鶴慶商幫由昆明運茶葉、煙土到四川銷售,商家在不斷增加和倒閉,又增有和興祥,生生利,萬興祥等幾家。這些商號如郁盛祥最遠設莊于漢口,還有省內的下關、云州、貓街、昆明等地設過分號。主要收購和銷售茶葉,還有布匹、百貨、染料、洋紗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前的30年代,彌渡城內經營茶葉百貨的商店有鼎興隆、永豐、壽記、裕泰、恒豐、麗和等幾家。 
  在古道上的彌渡馬幫中,最有名的要數南山馬幫,據了解清末南山(彌渡德苴牛街和楚雄南華縣馬街一帶)即已結成商隊,霜降后幾百匹馬一齊出動,去走大夷方。當時這些地區方圓百里人煙稀少,蠻煙瘴雨,森林蔽天,民族雜處。趕馬人成群結隊,全系露宿,好共同防御野獸和對付土匪。商隊有領幫大鍋頭,去時馱草煙、辣子、臘肉。出售后,就在當地運輸貨物,回來已是第二年清明節前,買上大山茶馱回彌渡,除供應彌渡外,還供下關揉“蠻壓茶”(即沱茶)。因清明一過,瘴氣四起,馬幫到雨季在家養馬,因此馬幫有諺語曰:“七八九月,養馬曬路,打死不出門;十冬臘月,凍死不歸家。”這些馬幫,到滇緬公路修通后,便逐漸沒落了。 
  源遠流長的古道也造就了彌渡地區豐富多彩的茶俗。 
  茶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費商品,俗語說:“居家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茶雖是居家生活必備的物品,但在待人接物中,茶又倒轉過來成了第一件事,“客來敬茶,席上飲酒”,說明接待客人的第一要務是“敬茶”。招呼客人之后,才有“茶余飯后”之舉。 
  了解茶的歷史的人知道,茶葉最早是作藥用的。茶葉配以姜、椒、鹽、糖來使用,對不同的病情都有不同的療效。因此在喝茶的形式上也很有講究,從制作上有煮茶、烹茶、烤茶、焙茶等。又有為了解渴的喝茶、飲茶,閑下的品茗(茶)之舉。就喝茶的場所而言,居家之外,還產生了茶社、茶鋪、茶室、茶攤等為不同群眾服務的以茶為主的行業,其中城鎮中有帶娛樂性質的茶社。茶社中除飲茶外,還有一些文藝活動,從清代到解放初期,茶社中常有清唱滇戲(又名板凳戲,打圍鼓)、講評書、打揚琴、打漁鼓的多種文化活動。茶鋪和茶室中多有打牌、談生意、找活計的事情。茶攤純粹就只是具備歇腳、飲茶解渴的功能。如今名叫茶房的村寨就是當年古道的歷史遺存。 

  根據民國二十年統計,縣城內交納營業稅的茶室就有9家,如順城街康鳳祥所開的吉祥茶社,王春景家開的村影茶社,此外還有從第一至第七的七家民眾茶室,都是小有規模,每天從早上到晚上都全天營業服務。到民國三十年,縣城內從事茶館營業的就有23家。 
  居家飲茶也有講究,招呼老人先是要端茶送水,有朋自遠方來,必在客堂品茶敘話,一個人飲茶也叫自斟自飲,山區地方也頗為講究??蛠韲鹛量静?,有老人的人家早晚還要喝糖茶(又名甜苦茶),有的也喝油茶、蜜茶,以示親切、尊敬。感冒喝姜茶,頭疼喝紅鹽茶,說明茶葉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很廣。 
  在親戚來往的禮儀中,送茶葉是必需的禮品。特別在婚俗中,有“三批黃茶為定準”之說。因為舊時的婚姻從問名到結婚,必經“六禮”,一個媳婦說成要“三跑九轉”,茶葉是不可少的禮物之一。在結婚過程中,女方家要專門請人招待茶水,請燒茶師傅,新郎接親到女方家要給煮飯師傅和燒茶師傅送紅包,要不討親的隊伍是喝不到茶水的。 
  在祖公祭祀和敬神時,茶也是必備之物,每年過年祭祖,三月清明上墳,以及所做佛事的儀式中都少不了茶葉。名為“敬茶”。 
  特別是居家建房,木匠在上梁前包八卦時要在中梁中部鑿上一個小孔,放入“五寶”,即銀、玉、茶、鹽、糯米,表示家中平安富有,在后墻安放的瓶中也少不了“五寶”。 
  在較大的寺觀中,多設有客堂,接待到寺院旅游觀光者,到下的第一件事,就是品茶。如彌渡的太極山頂就設有茶房,茶房對聯云:“竹枝掃寺塵俱凈,雪水煮茶味更清。”天目山寺中有一幅字云:“主人不在家,月下去看花,言在青山里,坐下喝杯茶。”這是一個有趣的以茶為題的字謎,意為主人不在家的時候,客人可以先坐下喝茶,言、主、月,集在一起是個“請”字。 
  關于茶俗故事也不少,如茶房村的故事是說,清朝時彌渡下邑村有李姓兄弟二人,家庭富裕,一起讀書。哥哥用功,弟弟貪玩,在父母的教戒下,都要求兄弟二人日后中舉入仕。時有哥哥看不起弟弟,二人當著父母面前打賭,哥說如果兄弟考取舉人,自己甘愿到驛路上招待茶水,不料打賭過后,弟弟發奮讀書,硬是考上了舉人。哥哥因打賭之事已是后悔莫及,認為不該小看了弟弟,雖然弟弟勸哥哥說那不過是句戲言,但哥哥沒臉面對,硬是帶上妻子,去驛道上開設了茶房,招呼古道來往客商的茶水。從此,獨家村寨取名為茶房村,直至縣地名普查時,此村人口已發展至179人。 
  直到現在縣城內仍有專營茶葉的茶莊四家,大小茶室20余家。其他經營茶葉的商鋪超市、茶攤也不下三四十家。茶葉有高中低檔,有省內、省外名茶,也有深受當地人歡迎的地方產茶葉。 

 

A级毛片误无码免费真人久久